從人工代糖到天然代糖,控糖運動爲何曠日持久?
今天,控糖運動方興未艾。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人均添加糖攝入量不高於25g/天,成人肥胖增長率應持續減緩,這對全民的合理膳食規劃提出了要求。然而,目前中國人均糖攝入量已達50g/天,遠高於上述標準,控糖行動的開展還需加速衝刺。
中矿资源董秘张津伟增持1万股,增持金额35.7万元
在全民控糖下,一系列代糖應運而生。從人工合成代糖到以天然提取糖醇類及非糖醇類的天然代糖,用代糖來代替糖,真的更健康嗎?人類這場曠日持久的控糖運動又何時才能結束?
人類爲什麼愛吃糖?
甜味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基本的感官感受之一。從可樂、奶茶到各種糖果、冰淇淋,攝糖在很多時候給人們帶來味覺上的安慰,包括緩解焦慮、愉悅情緒等。
糖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當人體癡迷於糖帶給人體的快樂並加大攝入量的時候,大腦自然分泌的多巴胺就會減少,腦細胞對其依賴性會提高,使得細胞中的多巴胺受體減少。
這也是所謂的負調節效應:只有更多的糖分,才能產生和原來相同的快感。與此同時,進食和性行爲帶給人體的快感卻越來越少。如果一種物質能夠在大腦的獎勵區激發快感,卻不會產生負調節效應,就不會使人上癮;如果它既能激發快感,又會產生負調節效應,就可能使人上癮。
就糖的上癮性研究,法國科學家塞爾日·艾哈邁德(Serge Ahmed)曾做過實驗。他首先向小鼠持續餵食可卡因藥丸一個月左右,使其上癮;隨後增加糖丸,供其二選一,結果儘管小鼠有所猶豫,但仍在兩天內轉向糖丸。這意味着,糖和可卡因對大腦的影響相似。艾哈邁德在報告中進一步說明,糖之所以戰勝可卡因,是因爲大腦中負責感受糖的神經受體是可卡因的14倍。
基於神經生物學的糖癮解釋了人們對糖的渴求逐年遞增的現象。500年前,糖還只是歐洲貴族的消遣對象。而在18世紀,英國人均糖消費量翻了四倍,在19世紀則再翻四倍。到了20世紀早期,在人類的飲食裡,不管是早餐、午餐、晚餐還是零食,糖已經無處不在。
糖癮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1972年,來自英國的生理學家和營養學家約翰·尤德金出版了第一本關於”食用糖與健康”的科學著作《糖——純淨、潔白而致命》。由於書名過於淺顯直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長期樂於吃糖的公衆以及美國糖業的強烈不安。提出這一質疑意義非凡,因爲人們幾乎花了好幾代的時間,才逐漸意識到食品工業的發展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也正是在此之後,”糖”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纔在科學界和民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糖對人體的危害,歸根到底是由糖化反應導致的。糖化,全稱”非酶糖化反應”,指還原糖(如葡萄糖)在沒有酶催化情況下,與蛋白質、脂質或核酸在經過緩慢的反應後,最終生成一系列的晚期糖化終末產物(AGEs)的過程。
身體裡的糖化反應就如同烘焙時,白花花的麪糰逐漸變成香噴噴的棕褐色麪包,或者煎牛排時本來鮮紅色的肉在高溫作用下變成褐色的牛排,並且散發出略帶焦香的獨特氣味。無論是顏色還是氣味,其實都是糖化反應的結果。
中科引领产业智慧转型 再攻后疫新版图
血液是遊離的葡萄糖的載體,因此糖要發揮作用,必然先在血液裡下手。在沒有酶幫助的情況下,糖就能輕鬆與血紅蛋白結合生成糖化血紅蛋白,而後繼續反應生成一類頑固分子,就是AGEs。
广州大手笔花千万人币 治理12个交通拥堵点
其中,糖化的過程並不僅僅侷限於荼毒各路蛋白質(比如血紅蛋白),糖還會與各種脂肪和核酸發生反應,從而破壞體內很多由脂肪和核酸組成的細胞結構。微觀上是細胞和組織被破壞,宏觀上則是各種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炎症、癌症和衰老。而最終產物AGEs則會對人體的肌膚和身體都產生影響,帶來的結果就是讓皮膚更容易長皺紋、失去了光澤,暗黃長斑等表現。
從人工代糖到天然代糖
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糖癮和糖癮帶來的危害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轟轟烈烈的抗糖和控糖運動。Innova Market 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47%的消費者開始傾向於不那麼甜、有點鹹甚至苦的味道,與此同時,60%的人表示自己更喜歡含糖量低、更清淡的口味。於是,在控糖的背景下,用另一種可爲食物添加甜味的物質代替糖就成了更多人的選擇,這種物質就是所謂的代糖。
我真的是反派啊 情史盡成悔
谁能压制Ryzen的“怒火” 8款最新散热器横评
代糖分爲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人工合成代糖是指人們通過一些化學反應合成的代糖。糖精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人工代糖,是先利用甲苯法生成鄰甲苯磺酰胺這種中間品,然後鄰甲苯磺酰胺經氧化、酸析後生成,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阿斯巴甜是另一種常見的人工代糖,學名爲天門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由天門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縮合而成,阿斯巴甜的甜度約爲蔗糖的200倍。
湖南长沙发放2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
作爲一種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已被全世界近100個國家批准,用於數千種食品飲料以及藥品。無糖可樂中,用來代替白砂糖的,就是阿斯巴甜。1965年,化學家James M. Schlatter在合成製作抑制潰瘍藥物時,無意間舔到手指,發現到阿斯巴甜有甜味——後來發現,阿斯巴甜的甜度甚至是白砂糖的200倍,又幾乎沒有熱量,食品公司很快發現了它的商業價值。
魔临
以美國爲例,阿斯巴甜早在1981年就獲得FDA批准上市,根據對其安全性的評估,每日最高攝入量爲50毫克/千克。
老熟男溜进15岁少女房爱爱 同床小弟目睹活春宫Live秀
然而,就在人們以爲人工代糖能解決糖癮帶來的健康危害時,越來越多的研究也開始將矛頭指向了人工代糖。比如,此前,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針對阿斯巴甜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展開了研究。研究人員給實驗小鼠提供了含有阿斯巴甜的飲用水,攝入量相當於上述最高攝入量的8%~15%。
與飲用普通純淨水的對照組相比,連續數週飲用”阿斯巴甜飲料”的小鼠雖然並未在體重、代謝等方面出現變化,但多項行爲學測試結果顯示,每天攝入阿斯巴甜的小鼠,在持續6~8周後,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樣行爲。研究人員對此表示”這種焦慮特徵非常強烈,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進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相比普通飲用水的對照組,連續飲用”阿斯巴甜飲料”12周的雄性小鼠,不僅自身表現出焦慮,它們的子代也都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樣行爲,甚至孫輩也表現出焦慮。也就是說,阿斯巴甜誘發的焦慮傳播了兩代。這也打破了我們一直以來對甜味劑的一些認識。
在人工代糖受到越來越多質疑的同時,代糖也被迫走向天然代糖。相關數據也證明了消費者們的選擇,Frost&Sullivan機構指出,2015-2019年期間,早期人工合成代糖頭部原料”阿斯巴甜”逐年減產,呈現頹勢,複合增速爲-14.1%。而天然提取代糖的重要代表”赤蘚糖醇”,2022年全球需求量近20萬噸,預測未來三年複合增長率爲22-34%。
天然代糖”網紅”翻車
從人工代糖到天然代糖,問題是,代糖真的是無憂的嗎?實際上,就在最近,天然代糖界的”網紅”赤蘚糖醇還被爆出了負面影響。
系統 uu
碧湖环山步道健走 7旬教授坠山沟亡
赤蘚糖醇在一些蔬果、藻類中天然存在,可由玉米澱粉經發酵得到。赤蘚糖醇的甜度大概是蔗糖的 50%-60% ,但它的熱量非常低,人體也很難吸收,實際熱量大概只有蔗糖的 5% ,按國內的食品標準,是可以標識爲零熱量的。按研究證據來看,更關鍵的是它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不會引起血糖波動,而且對胃腸道的刺激較小,不容易出現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這些都讓它被普遍認爲是一種安全、健康的天然甜味劑,在近幾年備受追棒。
新竹道路引双虹舌战 沈慧虹:为财团开的路只省2分钟
然而,《自然-醫學》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赤蘚糖醇的長期安全發出了警報。這項研究由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負責開展,結果提示,赤蘚糖醇可能導致血栓加速形成,與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升高相關。
研究團隊首先在接受心臟病風險評估的近1200名患者中進行了初步調查。通過分析血液中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觀察到,多種多元醇甜味劑的血液濃度較高與3年隨訪期間發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的風險增加有關。其中,赤蘚糖醇尤爲明顯。
研究人員表示,赤蘚糖醇進入人體後,大部分被小腸吸收後進入血液。研究人員觀察了將赤蘚糖醇添加到全血或分離出的血小板中的結果。他們發現,赤蘚糖醇會讓血小板更容易激活並形成血栓。動物實驗的結果同樣表明,攝入赤蘚糖醇加速了動物體內的血栓形成。
时政微观察丨数字贸易何以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從人工代糖到天然代糖,直到今天,如何攝入糖分似乎依舊沒有一個好的解法。或者說,今天所有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的”0″糖仍是一個”概念” 故事。
事實上,飲食只是人體攝入的必須,而營養狀況纔是個體的生理結果。每個人的新陳代謝和營養能量的分配都是獨特的,因此”飲食”本身也並不能成爲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病因的決定因素。換句話說,引起代謝性疾病的原因是生理狀況而不是食物和飲料。
大陆猎狐行动 公安部尽最大努力追赃
哺乳動物的身體是一個”生態系統”,細胞在這其中競爭卡路里。細胞的類型、數量和代謝活動決定了人體的卡路里攝入量、能量消耗和營養分配。因此,所消耗的卡路里數量以及這些卡路里在合成代謝、氧化和儲存中的分配不是由飲食糖本身或”飲食”的任何其他成分決定的,而是由細胞性和代謝需求產生的細胞間競爭決定的。
抗糖,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艱難,畢竟抗糖並不意味着就此與糖分道揚鑣,但抗糖,也不是一件太簡單的事,不是一刀切地拒絕糖就是成功的抗糖。健康的飲食是從認真對待每一口食物做起,多喝一盒加工食品不會馬上人變胖,但是我們需要知道它會給你的身體帶來什麼變化,包括糖化的反應、高漲的血糖水平、胰島素的分泌、脂肪的儲存傾向等等。
2019TMA移动营销峰会 网易传媒带你提前抢跑破局出圈
抗糖是一種認知,是一種察覺和審慎的態度,畢竟人生在世,飲食是我們爲數不多可以真正把握的選擇。
喝咖啡抗癌又燃脂 但恐增骨松风险?医揭真正元凶
空地同步!特殊视角看飞行表演